推广 热搜:

他山之石:看看美国的小学生怎么样学习?

   日期:2025-05-16     来源:www.ciddcmd.com    浏览:577    
文章简介: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赖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 这是一所哪种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天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时就放学回家,最让...
他山之石:看看美国的小学生如何学习?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赖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

这是一所哪种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天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时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文质斌斌地说:我可以对你说,小学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需要再学了!

面对她的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否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每天过去,看着儿子天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叫人感到常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

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说了一句美式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地怀念中国的教育。好像愈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何中国孩子总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

无声无息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做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的哭笑不能--《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如此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哪个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一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

需要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剖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我们的怎么看。

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只感觉一个10岁的孩子假如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将来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的道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由于我一个人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

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法。那年,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如何看人类文化》。假如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那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非常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块查阅权威的工具书。

真是费了番气力,大家才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一心一意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如何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没办法确定的定义呢?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对我说:你怎么说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叫人享受的所有。那自信的样子,好像他发现了其他人没能发现的真理。

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总是是我进入了我期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的意思是,儿子说,老师没为大家骄傲,但她为大家震撼。是否?儿子问我。

我张口结舌,我感觉这孩子如何一下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去做的孩子,还有哪些不敢断言的事情吗?

儿子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觉得哪个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觉得纳粹德国失败是什么原因什么?假如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建议?

你是不是觉得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方法去结束战争?你觉得今天防止战争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若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一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角逐参议员的前期练习!而此时,我能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考虑重大问题的办法。

这类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的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类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自己学二战史的样子,根据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如何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可以熟练地在图书馆借助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大家两个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掌握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相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了解到哪儿去探寻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进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很多的常识灌输,但,他们挖空心思把孩子的见地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常识的海洋。

他们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很多的公式和定理,但,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如何去考虑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范围探寻答案的办法;

他们从不需要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全力以赴去一定孩子们的所有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考虑的所有结论,去保护和勉励孩子们所有些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如何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要紧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讲,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要紧,一个是他要了解到哪儿去探寻他所需要的比他可以记忆的多得多的常识;再一个是他综合用这类常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常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叫人在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叫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的出路。

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可能有着自己的历史上的辉煌,但面对需要每一个人都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大家又该如何审视和深思这种孕育了大家自己的文明?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